創作遇到瓶頸了。不論是在音樂上還是平面設計,對自己不滿意。
有一段時間,我陷入了一面強求一面自我否定的情緒。這樣的時間里,學習別人的作品,思考和復盤,突然明白了一些奧秘,突然閃過了一些靈感,然後經歷失敗,經歷否定;如此反復。於是很多次問自己,是不是我還不夠好,或者我純粹不夠努力。
明白天賦這件事是不能被自己左右的,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。
高中的時候,和A先生一起彈琴,同時開始練習的二重奏,他就是更容易上手。我知道,有些人生來就是做主音的料。
經過了很長的失望和學習之後,天賦這件事在我心裡已經沒有浪花可激起。
音樂和美術也隨著深入,變得和任何一門學科一樣,有規律可循。然後逐漸明白,樂理和物理一樣,生搬硬套符合邏輯,就能產生完整的好的作品。
所以這段時間的矛盾焦點,成為了我是不是還不夠好和不夠努力。
越是自己珍惜的作品,往往越害怕向外展示。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,但起碼這個特質形容我特別合適。
比如,明明寫了五個旋律,我卻最害怕別人聽我最喜歡的那一支。大概是害怕自己那麼喜歡,卻被另一個人否定。倒不如拿一些信手練習的旋律:反正也不是認真寫的,被否認也很正常吧。
以至於發表的作品也不會再想去回顧,時不時翻到那些藏起來的作品,也會被驚喜一下,覺得自己好像也有挺厲害的時候。
不過這些被藏起來的作品,因為完美強迫主義作祟,是永遠不會被完成為作品的。
接受不完美果然是一種勇氣。
因此進行了一段很久的研究。
研究美的框架。
按照叔本華的觀點,「審美是一種特殊的認識」,在美面前,「人們失於(美的)對象之中,忘記了個體和意志;僅僅只是最為純粹的主體,作為客觀的鏡子存在;好像僅僅只有對象的存在而沒有覺知此對象的人,所以人不能再把直觀者和直觀本身分開,而是二者合二為一;同時即是整個意識完全為一個單一的直觀景象所充滿、佔據」。
意志是盲目的,審美是忘我的。人們對於美的喜愛發自自然。
這違反了「我們設定」的「美的框架」。
我發現美和喜歡是一種沒有規律和道理的事情。人們從某些事物中得到力量,卻沒有必然性。
人類天然有一種共情和想象的能力,可以從任何事物中延展出可能。
帶有目的性而刻意按照「美的框架」設計的作品,往往失去本來的意義。
最近畫畫的時候,容易想起小時候畫畫的時候的狀態。從來不曾想過別人想看的是什麼、別人喜歡的是什麼;我畫的是我喜歡的故事和我想象中的世界。